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hshuwu.com

第71节(2 / 4)

加入书签

在这样不畏权势,廉洁爱民的父亲教养下,顾仕隆也是文武双全,宽和谦逊,对那些尸位素餐的世袭将官多有不满,认为多吸纳一些人才进来有利于重振军威。只是他年纪尚小,又是今年刚刚袭爵,故而在勋贵集团中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除了以上两派外,还有两个奇葩。前些日子里定国公府可谓名震京都。虽然朱厚照为了平衡势力,强压三法司放了徐延昌,可并不代表他对这些纨绔子弟仍有优容。戴珊既然识趣让步,朱厚照也不好把人家逼上绝路,也需拿出一个态度来。勋贵除了军务之外,还在重要典礼上负责礼仪职能,礼仪典制虽然繁琐,却是无上的荣耀。

而朱厚照直接剥夺了在他大婚中定国公应承担的礼仪职能。这可谓照脸打了一记耳光。徐光祚为此羞惭不已,破天荒地开始约束族人,整个定国公从上到下都开始夹着尾巴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定国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谨慎,不愿再轻易站队。

而魏国公徐俌之所以也静观其变,则是因为他十分迷信。孝宗皇帝曾经派他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兼任南京守备。南京是大明的留都,他作为此地的军事长官,地位尊崇,非同凡响。然而此人干了几年居然强烈要求辞官,原因是遇到了不祥之兆……

到最后,孝宗皇帝便只让他负责南京左军都督府的事务。此时,遇到这样的大事,他怎么能不算一卦,然而府中的“高人”们说法不一,有的说吉,有的说凶,他也为此左右为难,故而先按兵不动,等到天机明朗时,才做决策。

勋贵们是意见不一,文官中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少上层大臣对刘大夏颇有微词,认为他首鼠两端,先前明明说常设督抚,如今只因小皇帝的不悦便改弦易张,如此作为,哪里有半点文人的风骨,莫不是被戴家的遭遇吓破了胆。

有这样的说法,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文官节制武将似乎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常设督抚是乘胜追击,而设立武举武学反而是倒退了一步,给了武将集团乘虚而入的机会。万一皇上拉偏架,他们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而诸如李东阳、谢迁等人反而乐见其成,他们都是心胸宽大,注重实务之人,明白大明如今这个军务,如果再不整顿,若再有一个外族大举入侵,就真的只能大家一起玩完儿。在共同利益面前,他们愿意让渡一部分权力,不争一时之长短。

还有一些中下级的官吏们,则将这次改革作为自己上升的终南捷径。这时的冗员已经非常严重了,洪武爷制定的俸禄又那么低,在肥缺上的官吏可以中饱私囊,坐冷板凳的小官就只能清贫度日。设武学、开武举都是大事,必然需要大量用人,如果他们积极响应,说不定就能受到擢升。

这样看来,文官中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全盘把持武举、武学的权力。

对于改革的直接影响对象,军队中人反而大多较为麻木,一来八字还没一撇呢,没有必要着急。二来就算真的撇下来,世袭军官反正是混吃等死,而下层士卒要武艺没武艺,斗大的字也不认识一箩筐,这改革对他们也没什么用。只有少数如时春一样有梦想的青年,才会觉热血沸腾。

月池也很激动,东山公不愧为弘治三君子之一,果然是敢想敢做,东山是刘大夏的号。如今,戏台已经搭好了,就看双方要如何唱戏了。她料想自己还是在暗地施为,没想到的是,李东阳、杨廷和和谢迁都借助各种渠道来暗示她,是该去进宫劝朱厚照的时候了。

在杨慎和谢丕上门几次过后,京中心明眼亮的人也都回过神来,今时不同往日,怎么能忘了这一尊大菩萨,有李越在皇上耳边说几句话,可比他们连篇累牍的奏疏要管用得多。一时之间,李家又是门庭若市,贞筠再次体会到了被京城豪门世家捧着做顶级贵妇的感觉。

贞筠一边有气无力地用热毛巾敷脸,一边抱怨道:“我也不瞒你们,皇上刚登基那会儿,我的确有飘飘然之感。可飘了这么些日子后,我委实是倦了。成日交际应酬,我的脸都要笑僵了。”

时春道:“就不能不去吗?”

月池扶额叹道:“恐怕不能。我就奇了怪了,不是已经传我失宠了吗,怎么他们还如此热切?”

时春凉凉道:“可能是你的脸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让他们相信你还有东山再起的一天。可能这就是天生丽质难自弃吧。”

月池:“……”

明明没有冒头,却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世事无常可见一斑。不过,月池天性不会坐以待毙,既然事已至此,与其随波逐流,不若去推波助澜,至少还能把握方向。

这就意味着,她得再去见朱厚照了。自从上次乾清宫惊魂日后,他们已有月余没有见面了。这是自月池进宫后,前所未有之事。

朱厚照也不是不想她,只是一想到她,就想起那天在乾清宫,想到了霸王硬上弓,想到了自己的举动……他就不由面红耳赤,尴尬得在床上打滚。他后来也回过神来,李越怎么可能是那种人,摆明就是吓唬他,如果他那时泰然自若,就能维持威严,如果他自愿脱下裤子,说不定还能反将一军。可不知他是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