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hshuwu.com

第300章(1 / 2)

加入书签

那士卒却倔强地不肯往回退,梗着脖子道:“我不是独生子,我就不是独生子!”这时,他的身后还有人跟着喊道:“国家是我们的父母,全国亿万人民,都是我们手足姊妹!我们不是独生子!”

将领无言以对,大雨滂沱,他静静望着面前每一个站得笔直的年轻士兵,这些人的年岁大多都在十八九、二十出头,红了眼眶。

而那一声声“吾非独子”的呼喊,也令嬴政久久不曾回神。

先前,视频中总说“子弟”兵,如今倒也知道来处了,这些士卒与秦卒不同,没有“良家子”与“士族之后”的分别,他们在入行伍之前,全都是平民黔首,所以他们相互认同、彼此之间并无隔阂。

因大秦是半农半兵的国家,秦卒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黔首、少年与犯人,当然也有贵族与世家,所以因身家背景不同,便也生出了派别,果然后人的世道能成为如今他们看到的样子,都与当初立国时翻天覆地的变革有关系——嬴政对他们推翻了帝制倒没有特别大的抵触。

毕竟“皇帝”这个词是他创造的,他骨子里自然也是翻天覆地、不愿因循守旧的一个人,因此,他能理解两千多年后帝制的消亡,便如同他统一六国、消亡了诸侯争霸的时代。

这样的消亡并不可憎,仙迹曾说:“先进的社会制度”,不错,他消亡了约持续了五百年的诸侯之争,结束了漫长的混沌与乱世,大秦如崭新之日月,自然也是“先进”的。

两千年了,后人有了新的“先进”制度,便也显得理所应当了。嬴政并不打算效仿后世的制度,自然也不会恐惧,仙迹带给他最紧要的便是“霸王道杂之”这句话,他相信他会带着大秦走得更远。

扶苏已经被他赶去了北郡,与蒙毅一同驱逐黑水之畔的蛮夷,先前仙迹说到那明朝的永乐大帝,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皇子成长为铁血强大的帝王,除却他的天分,嬴政认为还有两处是极为紧要的:

一个是他少年时离开宫闱体验民情,因此他看过帝国的土地上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他知晓百姓的困苦,这使得他不会受官员蒙蔽。

另一个便是他青年时便戍守边疆、领兵作战,不仅熟知兵事,严酷的沙场也磨砺了他坚韧勇毅的性子。

永乐帝的靖难之役对嬴政的启发极大,他甚至在想,若是扶苏也曾有永乐帝这样的经历,历史上赵高与李斯矫召送到上郡,或许他便能够如永乐帝一般,把那狗屁不通的诏书撕碎,抽剑直接刺死信使,与蒙恬一并嚷着“奉天靖难”之后率领三十万秦军杀回咸阳。

而他一旦举旗“靖难”,必然能够比永乐帝要顺畅得多,他可是长公子!身边有蒙恬和三十万军,在咸阳还有上卿蒙毅以及王翦的儿子王贲——王贲是扶苏的老丈人,这两人手握咸阳近七成重兵,只怕听闻他的消息,立刻便将赵高与李斯的头颅悬在咸阳宫外,率大军迎长公子继位了。

哪里还有胡亥什么事儿呢?

历史上那个“他”,是否也因“焚书坑儒”那件事后知后觉长子养得有些天真了,才想磨砺长子的性情,将他派往上郡?但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倒成了王朝覆灭的导火索。

嬴政自个设想了半天,越想越生气,又听闻宫人说扶苏去上林苑为他猎鹿,命庖厨做仙迹说的煎鹿血肠为他滋补身体,便不再犹豫,微笑着将喜滋滋亲自端上美味佳肴的傻儿子踢到风雪肆虐的北郡与蒙恬一同放羊打仗修长城。

在嬴政心里,复刻一个大秦的永乐大帝不算很难,他的扶苏并不柔弱,他在咸阳时弓马娴熟,只差一份淬炼心智、开拓眼界的猛火罢了。

于是,此时的扶苏早已不在咸阳,他比历史上更早跟随蒙恬辗转在对抗匈奴的前线,嬴政对于扶苏的培养也从深宫大院中摇头晃脑习读古书典籍、田猎驯狩中打打猎,彻底转为了真实的风雪行军、驰骋疆场。

嬴政并没有听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也不知明朝的圣人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他只是下意识收到启发后便这样做了。

除了扶苏,好生培养两年,他也要将女儿们一脚踹到关东六国为他安抚民心、试验稻种、开设官学、推行郡县制了。

至于其他年幼的公子,嬴政也学着那清朝的康熙皇帝,为他们制定了一份欲生欲死、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业,那些明清的皇帝其他地方都十分古板顽固,但唯独在教养子女这一块儿,还是有些手段的。

嬴政这段时日受仙迹的启发,深深地反省了自个:从前他只知道自己勤政支撑大秦,看来严以律己不如严已律人啊!那明朝的朱元璋待臣子如此严苛,但他的大明朝却出了不少忠臣良将,而他待臣子如士,信任赵高与李斯,却被这二人背叛。

嬴政冷笑了下,将夏无且天天为他熬的苦兮兮的茶汤子,也慷慨地赐予了李斯——这几日李斯留宿宫中日夜编修秦律,已经好几日没有睡整觉了,瞧,今儿召见他一同观看仙迹,竟然困得东倒西歪。

“李斯,你可是累了?”

李斯一个激灵醒过来,伏地称罪,他的确很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