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hshuwu.com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283节(2 / 5)

加入书签

说明,这才引起袁芷若的误会。以为父亲为了钱,答应将自己送给日本人当情妇。

对于这样一个老人杨震很是尊重,也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杨震心中一直有一个秘密的计划,却是因为始终无合适的执行人而一直在搁置着。在看完这个老人的资料后,杨震虽然还没有下决心,但是却认为到目前为止,这个老人是最适合的人选。这样一个有强烈爱国心的老人,杨震相信他不会做出违背民族大义的事情来。

对于手头人员现状,杨震很清楚。能打仗的人,不多但是至少也不能算得上奇缺。搞政工的人才也是一样,不能说齐备但是也勉强够用。甚至像王效明、陈翰章、王光宇都是军政双全的人才。

目前奇缺的是军工、地方工作以及有商业思维的人才。军工人才,可以通过动员关内的大学生,以及通过选拔留苏学生方式培养。地方工作的人才,中央已经开始从各个根据地调配。而最大的难题就是这个商业头脑的人选。

根据地随着战事的进展越来越大,目前军区控制的大城市也越来越多。目前的整个局面对于无论是东北局还是吉东军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这些商业气氛活跃,尤其是本就因为贸易开埠的哈尔滨这种纯粹的商业城市之中,绝对不能一刀切。也就是说搞战时共产主义,也要分情况。

打仗需要资金,说白了就是需要钱。可钱从那里来,只能从税收上来。没有了商业,也就意味着没有了税收。要想活跃经济,至少目前还需要这些资本家。对于这些大城市的管理,是整个东北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而且在东北局和军区资金紧张,有限的资金要用到军工产业以及重工业上的情况之下,一些涉及到民生的基础工业,在短时间之内根本就不可能建设。保留部分民间的民族资本,对于根据地来说是利大于弊。

一是可以利用资本的流通,收取税金以弥补资金上的不足。二对于一些目前无力建设的民生基础工业,可以利用民族资本投资替代。三最重要的是可以安排一部分人就业,缓解根据地内非农人员就业的压力。

还有一点就是这次美国人运来的机器设备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军工产业设备。这些设备,以军区目前的人力和物力来说,根本就无法使用。将其出售给民族资本,可以回收部分资金不说,还可以加快根据地内工业化的进程。

早在占领哈尔滨与齐齐哈尔后,杨震主持的军区政治部、后勤部以及东北工委的联系会议上,就明明白白的提出,商业不能死。而且不仅不能死,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将根据地内的商业行为活跃起来。战时共产主义,这没有错。但是绝对不能搞一刀切,要对民族资本即保护,又要支持。

只要不违法,不通敌,那些民族资本要予以保护。同时要有效的利用根据地内,尤其是哈尔滨地区大量的商业人口,加快轻工业基地的建设,以争取对苏出口取得部分税收,缓解东北局资金紧张的现状。同时争取在三到四年的时间之内,培养出一批自己的红色资本家。

但这是对于根据地内的普遍情况来说。对于杨震心中的那个自从取得与关内联系后,便一直盘算的想法,杨震却始终找不到即可靠,又有商业头脑善于经营的人。可靠的,在商业上达不到杨震的要求。达到杨震要求的,又不可靠。

商业人才这方面虽说可以自行培养,但是没有一个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来的。而且可靠性的方面,也是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这种人才中央不是没有,但是不多。而且多是在沦陷区工作。让中央忍痛割爱,杨震也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自己的那个计划极为绝密,没有一个可靠的人选绝对不行。这也是杨震为何早就有打算,而一直迟迟没有行动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合适执行人选。在收复哈尔滨、齐齐哈尔后,再加上佳木斯三大城市,根据地内的商人数量并不少,但是可信任的没有。

如果这个老人真的像是社会部转过来的资料上写的那样,对于自己来说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老而弥坚,人老成精,这句话用在这种一辈子打熬在商海中的人身上,绝无半点夸大之嫌。

有了这个在商海之中打拼了一辈子老人的经商头脑,再加上这个老人的抗日热情,杨震认为自己那个秘密事业交到他的手上,应该不算选错人。不过,这件事情还需要自己与这位老人面谈之后,才能下定最后决心。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在袁芷若走后,杨震将自己的那个计划暂时放到了脑后。目前对于他来说,工作的重心还是在东线进行的战事上。在眼下,战事还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尤其目前东线战斗,是作为整个会战的收尾战,此次作战能不能全始全终,杨震还是很重视的。

虽然一直没有亲自指挥,但是杨震一直都在密切的关注着。因为他明白,自己交给王效明的任务,从表面看只是奔袭珲春五家子一线,解救出劳工后立即撤离。任务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是并不轻送。

珲春、汪清一线如今日军可谓是重兵云集。除了原本驻扎在珲春、汪清一线的日军五十七师团之外,如今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