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hshuwu.com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317节(5 / 5)

加入书签

“直属队与教导总队编成的第三连,以及伤员和电台为第二梯队渡江。老三团编成的第四、五两个连,为第三梯队,掩护直属队以及教导总队编成的第三连渡江。待全军全部渡江后,再行渡江。”

犹豫了一下后,杨震又道:“把咱们手头的几个行军锅绑在一起,上面用竹子扎成一个简易的竹筏,放上电台。让小李和伤员坐在竹筏上保护电台,其他的人包括我在内全部下水涉渡。还有,把我的马和驮电台的马都腾出来,给伤病员。”

“渡江的时候,要将身上的衣服全部脱掉,身上什么都不要穿。宁肯渡江的时候,身上不穿衣服冷一些。但也绝对不能过江之后,穿着湿衣服行军。脱光衣服渡江,冷只是冷一会。穿着湿衣服行军,冷可就是冷半天。这个天气,要是穿着湿衣服长途行军,可是要冻坏的。”

殷杨和叶超听到杨震的命令,还想劝一句。想让杨震也上竹筏,却被杨震一眼给瞪了回去。想起杨震自赤坑山一线出发,便有些低沉的脸色,两个人谁也不敢再说什么,只能按照杨震的命令去执行。

绝不抛弃

抵达殷杨找到的渡江地点后,杨震并没有因为这里已经是殷杨侦察过而放心。而是举起望远镜,将青戈江两岸都仔细的观察一遍。尤其是江对岸,杨震看的很仔细,一点点的搜索对岸有没有可疑的,代表有敌军驻扎的亮光。

经过仔细观察,亲自确定对岸也没有敌军之后,杨震才放下心来。这一带的江岸新七师果然没有设防,而江面上的水流看起来也的确很急。第一梯队派出的先头班,也证明了这里的江面水流急只是表面上看起来而已,但是江水的确并不深。

简易的竹筏很快便扎了起来,但这个由四个行军锅加上山上几根毛竹捆扎起来的筏子实在太简单了。除了电台和李慧兰之外,想尽办法也只能放上三个伤员。加上杨震的战马以及驮电台的马匹加在一起,才勉强将伤员都带上。

至于剩下的人,包括杨震在内,全部脱光下水涉渡。当脱衣服的命令下达后,所有的战士有些犹豫。虽然现在天已经黑了,但是让大家光屁股下水,冷不冷的先两说,大伙多少还有些不好意思。尤其还当着李慧兰这个女同志的面。

作为第一梯队的特务团,倒还好说。都是男人,光屁股倒也没有什么。后续的第二梯队可就有些不好意思了。对于这支中下层干部、战士几乎还是一种清教徒似生活,并有着严格作风纪律要求的军队里面,大部分的干部和战士都还是相当的自觉的。

而且这些基层干部和战士,绝大部分都出自民风相对保守的乡村。而这个时代的乡村也不是受被开放的几乎没有边的风气,影响的男女关系之复杂已经不分乡村还是城市,光天化日之下就敢做出本应该在夜间,房间内做出某些男女身体方面研究的后世。大部分的乡村,民风还是相当淳朴的。

让一大帮男人在一个女人面前,赤裸裸的暴露出身体,大部分的人还是难以接受的。就算是夜里面,但是在一个不是自己最亲密女人面前,暴露出自己的身体,也是一样难以接受的。

说实在的,杨震也有些难为情。但是杨震知道,这棉衣却是不脱不行。脱光了下水,尽管冷一阵子,但是上岸之后擦干净再穿上干爽的棉衣,一会就能恢复过来。但是如果不脱棉衣,这湿棉衣穿在身上,恐怕用不了明天就得病倒一片。

虽说皖南地处江南地带,冬季的温度最低不过零下几度。最冷的天气,也不过只相当于东北的晚秋。棉衣的薄厚,也与东北这个季节就是穿上比这里厚一倍的棉衣,还经常冻得人直打哆嗦的气候无法相比。

但现在毕竟也是寒冬腊月,零下几度的气温虽说冻不死人,但是将人冻病却没有任何的问题。一旦棉衣湿透了,穿在身上行军,在短时间不能点燃篝火烘烤棉衣的前提之下,战士们会冻坏的。

看着有些犹豫的干部战士,杨震没有说什么。只是带头脱光身上的衣服,将衣服用雨衣包好后绑在身上。一把推开想要上来搀扶的张子雄,手里拄着一根用竹子临时做的拐杖,扶着第一梯队用绑腿搭成的渡索,下到了江里。

作为全军最高指挥员的杨震这一带头,各个干部也就再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只能跟在杨震身后,纷纷的带头脱下身上的衣服,有学有样的各自用雨衣或是油布包好,跟在杨震后边下水。

所有的干部这一带头,后边的战士也就没有什么好犹豫的,纷纷脱下了身上的衣服,捆好挑在枪上,跟在第二梯队最先下水的杨震和他身边警卫班,拉着先头部队用绑腿拉出的渡河渡索过江。

好在这个时候的青戈江,虽然刚刚因为上游的雨雪涨水,但水面与丰水期相比,还是差很多。水深更无法与丰水期相比,最深处也不过没腰。现在又有了杨震拉出的渡索可以扶着,也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半个小时之内,所有的部队全部上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