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hshuwu.com

第215节(3 / 7)

加入书签

发生的事情念念不忘,他们深深地明白,自己能从四书五经的羁绊中走出来,多亏的这一日唐枫的坚持,那时的年轻士子们对唐枫可说是感恩戴德。

可那终究是百年之后的事情,在现如今的大明,那些科考的士子们可就不这么认为了。当他们得知今年朝廷要开一恩科的时候还很是高兴,因为那象征自己有多一次的机会走上仕途了。可是当这次科考的重点公之于众后,大家就都愣了。

居然以策问为主,自己所研读多年的四书五经和时文居然只是占了一个极小的比例,这让这些读书人如何能够接受啊?许多人便开始大骂朝廷的不公,更有那性子冲动,胆子大的更是跑到了学宫和孔庙里去哭诉,大说朝廷的不是。这些人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唐枫随之就成了他们抨击的对象,大讲他的不是,更有人言唐枫乃是乱世之根源。

大明对言论方面还是放得很开的,那些言官更是可以风闻奏事,皇帝都不能加罪,这与后来历史上的满清大相径庭。可是在得知这些读书人的一些激烈言论之后,锦衣卫的人就忍不住了,许多人都想从唐枫这里得到允许,从而抓捕一些个太过分的人。对此唐枫却没有批准,他道:“这样的反应我早就料到了,他们一时接受不了,总是要发发牢骚的,若这一点我们都不允许,那与当初的阉党有什么分别呢?”

“可是常此下去,难保他们不会乱了这社稷啊?”有人担心地道:“他们的言辞里已经提到了国公您这么做是对祖宗的不敬,更有人说您全然否定了当初太祖时的成规,分明是别有用心哪。”

“放心吧,他们闹不出太多的花样来。”唐枫很有把握地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当初就是那些有着高官身份的人都难有所作为,更不要提这些完全是白丁身份的书生了。至于这些言论,当事情成为事实之后,自然不会再出现,他们只有顺应大局而已。”

说着这话的时候,唐枫也觉着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些巧合了,怎么都是和朱元璋对着干的呢?他要禁海,自己偏偏是开海。他禁商,自己鼓励商业。他喜欢在他国使者来时宣扬大明之富而给予对方足够的好处,自己偏偏是一毛不拔。他提倡八股取士,用以约束民智,自己却又闹出了这么一出。若是朱元璋地下有知,可能会爬出来和自己掐架吧?

其实唐枫这却是有些多虑了,但凡是改革,总是要改变原来的一切的。而大明原来定下的规则,都是朱元璋一手创立的,他自然只能与之唱反调了。虽然心里觉着古怪,但这并不影响唐枫的决定,他依然要对科举进行改革。

一切也真如唐枫所想的那样发展着,在眼看着朝廷对自己等人的反对声浪不闻不问之后,那些士子们的反对热情也就迅速地低落了下去。胳膊拧不过大腿的认识他们还是有的,也很清楚若是反对这次的恩科,吃亏的只会是自己。所以在闹了一阵之后,这些人便只得重新拿起了书本,悉心苦读,而这一次,他们也更加的务实了,开始关心起来国计民生。

五月间,恩科开考,那来自各省的举子齐集京城,又是好一阵的热闹,大家谈论更多的是怎么写那策论,而不是继续诋毁这次的变革。

到了五月底,中试的人就被一一公布了出来,一切已经成了事实之下,那些原来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们也开始更注重对国事的了解,一切都照着唐枫希望看到的发展着,大明的改变渐渐成形……

继续变革

一次加开恩科的制度改革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因为有了这一改变,使得有心入仕途的那些士子们对策论的关注不禁提高了许多。要知道在以往的时候,虽然科举考试也分为明经和策论两个方面,可决定考生成绩的却还是明经科,也就是四书五经和八股。可是有了这么一次例外,就让考生们不敢如以往般的肯定了,若是在秋闱以及今后的科考中也照着这个来的话,他们只靠着明经科未必就能出好成绩,所以许多人也随之改变了策略。

这也正是唐枫希望看到的现象,国家的强盛其实还是要靠精英分子的力量的,而在大明的这个时候,读书人就是精英分子,能在会试里名列榜上的更是精英里的精英,这些人若是真能在学识上更上层楼,眼光不被那四书五经这样的书所困住的话,大明想要更进一步地发展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这一次的秋闱所点的一百多名进士就有多半是能让唐枫满意的人才,他们除了明经科的考试成绩优异之外,于治国为官一道上也有着不弱的本事。一般来说,这些新晋的进士是不可能立刻授予实职官的,他们或将被放入翰林院中继续深造,或是回乡等待,等到哪里有了缺后,才会被任命到该处为官。可是这一次唐枫却大异于往常,将这些人和之前恩科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士子一起委派到了陕西等地为官。

这也是当下大明官场的局势所造成的,虽然已经过了好些年了,可陕西等地的衙门还没有满额。这一方面是许多人不想去那贫穷的所在,二来也是朝廷一时找不到适合的人选,只有命当地的那些官员兼任数职。现在有这么一些对治民有着理论基础的新科进士出现,唐枫自然不会任他们回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