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hshuwu.com

第942节(2 / 3)

加入书签

中着东北许多人才和工业。

新京这地方比较特殊,它是鬼子有意打造出来用来欺骗世界欺骗华夏百姓的。

说是欺骗世界,是因为鬼子以新京为背景拍摄了许多电影并将它们推往国际市场,其潜台词就是华夏在鬼子的“治理”下歌舞升平一片繁华,李香兰就是鬼子推出的明星代表。

说是欺骗华夏,鬼子又试图用新京来告诉华夏人:只要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共建什么东亚共荣圈,也一样可以搬到新京过上这种人上人的生活。

为了达到这目的,鬼子在新京可谓不计成本。

这时的新京不能说繁华,简直就可以说是奢华,它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亚洲的经济中心:

它拥有亚洲最大的无线电台。

它是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讯路线均采用地下线。

它是绿地面积人均占有量最大的城市,甚至是东京的15倍,被称作“森林之都”。

它还是一个普及了煤气管道的城市。

甚至在绝大多数华夏百姓都不知道抽水马桶是何物的时候,新京已经开始普及了。

然而,王学新认为恰恰是这样,才使八路军攻占新京存在变数。

一直以来,八路军之所以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就是因为八路军是站在穷苦百姓的立场与鬼子战斗:八路军每到一地就进行土改运动,打土豪分田地让百姓当家作主。

因为八路军很清楚一点,只有让百姓当家作主,才能让他们知道与鬼子打仗是为了自己的土地为了自己的利益。

如果是像顽军那种模式……顽军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打天下的,也就是通过控制地方乡绅,再通过乡绅之手间接的控制百姓。

这种模式不可能会得到百姓的支持,因为这样一来,百姓用鲜血和性命与鬼子拼杀,换来的结果就是继续给地主当长工,这只有脑子进水的才会乐意。

这是八路军最终战胜顽军的主要原因。

史上八路军进入东北时,原本估计能征10万新兵就差不多了,以至于上级要求再征5万兵力是各部份指挥员都面露难色:

“刚征完10万人,现在又征5万,这是不是太快了点?”

“是啊,有那么多兵源吗?百姓是不是会有抵触心理?”

“我认为我们应该缓一缓!”

……

但因为与顽军打得不可开交急需补充兵力,于是还是试着征了一下。

结果不征不知道一征吓一跳。

何止是5万兵力,50万都不在话下,报名参军的是一批接着一批……最终征了47万,这还不是全东北,当时顽军占据了东北的半壁江山,而且这47万还是八路军挑选后的兵。

八路军有些主力师,在进入东北前打得只剩下2000人,进入东北不久马上就补足了所有兵员增长到12000,足足翻了六倍。

这样的兵力增长速度,也就是打了又有打了又有几乎可以说永远打不完,增长速度远大于消耗速度越打越多,顽军又怎么可能是八路军的对手!

但新京这地方不一样。

新京是鬼子的样榜城,能在这里生活的大多是屈服于鬼子的资产阶级,是八路军要打的土豪,他们在这里享受着绿化、公共交通、福利等等,当然不愿意这一切灰飞烟灭。

因此,就算八路军能在华夏获得百姓广泛的支持,但在新京却是例外。

史上八路军解放新京也不是靠打,而是“围而不攻”。

原因是生活在新京资产阶级过不了苦日子,再加上战斗意志不强,“围而不攻”就是最好的方法。

最后足足围了七个月最终和平解放新京。

此时的王学新也打算围而不攻。

别看驻守在新京的鬼子只有两个联队六千多人。

这兵力在其它城市之所以好打,那是因为鬼子没有百姓的支持,不管是兵源、食物还是情报都后继无力,甚至还要面对此起彼伏的起义。

但他们在新京就有可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兵力两千余人的伪军也有可能死心塌地的为鬼子打仗,甚至他们还能从百姓中找到兵源迅速扩大规模。

此时的新京有120万人口,要是按10比1的征兵率算,新京随时都能拉起一支十几万人的部队。

王学新不愿意看到这一幕。

此时对新京发起强攻的话,很可能会将鬼子与新京的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同仇敌忾”,到时新京就会变成一块啃不动的铁板了。

反而是围而不攻……

新京就会碰到史上同样的问题:资产阶级吃不了长期资源不足的苦,其作战意志不强立场不坚定,最重要的是城内资源越来越少而鬼子不可能与他们平均分配,于是资产阶级与鬼子之间必然会出现资源争夺于是就会出现矛盾。

等到这时再打新京就容易多了,甚至可以兵不血刃的拿下。

既然是这样,王学新又何必急于一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